<<红楼梦>>中黛于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放在一回写,这表现了什么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6 10:28:02
详细点

反弹琵琶。以乐写哀

者通过喜怒哀乐不同场面的描写加以鲜明的对比,深入地挖掘和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,把人物的心情与环境融合,构成悲壮的意境。
九十七、九十八两回,写黛玉之死,宝钗出嫁,以强烈的对比突出“苦绛珠魂归离恨天”的悲惨结局。一边是冰寒雪冷,焚稿断诗,青女素娥作了北邙乡女;一边是披红挂彩,笙箫鼓乐,杨妃佳人迎接洞房花烛。金玉良缘建立在绛珠妹子的青冢之上。黛玉断气时,作者饱蘸泪水写道: 。

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,侧耳一听,却又没有了。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,惟有竹梢风动,月影移墙,好不凄凉冷淡。

寥寥数语,把一幅凄凉的惨景描绘得如此摧人下泪。“竹稍风动,月影移墙”与前文中“苍苔露冷,花径风寒”遥相呼应,又与“音乐之声”形成强烈的反差。“风动”、“月影”正是黛玉香魂入梦的外在物化,是“冷月葬花魂”的具体显现。在这种环境中,目睹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热闹场面,极乐与极哀相互反衬,更使人悲从中来。

反衬手法可以造成强烈的对比,从而加深作品的是非可否的思想力量。《红楼梦》中黛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安排在同一时刻,一边是荣国府内宫灯花烛,热闹非凡,丽艳新人,趋炎附势的宝钗“出闺成大礼”的婚礼场面;一边是潇湘馆里冷落凄凉,只有紫鹃与之形影相依,为之送终的黛玉“魂归离恨天”的悲凉景况。这里,宝钗热闹的婚礼强烈地反衬了黛玉之死的凄惨,使人不能不为黛玉一洒同情之泪l这种反衬的效果,是平铺直叙手法不可能产生的。利用反衬的手法,可以造成艺术上的波澜起伏,气势跌宕,避免“直”与“露”。所谓“直”与“露”是说显示倾向的手法太质直,缺乏回旋的韵味,缺乏形象思维的特点。使用反衬,而且反衬得好,是避免艺术上直与露的有效手法。它可以借此显彼,借反衬正,造成艺术上的回旋,增强作品的意蕴。

以上两种说法是我在网上搜到的,大致相同,希望对你有用。

同意一楼 这一回不是曹雪芹写的
不说明任何问题

续书的红楼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啦,曹雪芹原本应是打算让林黛玉投水而死的吧,这在脂评中有透漏的。至于高鹗这么写的用意,当然是衬托、渲染,哀伤与所谓的喜庆同时进行,哎